“果子還掛在樹上,就已經被賣出去了”、“稻米不按斤賣按穗賣”、“小豬剛出欄就是別人家的了”……。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越來越常態化了。

甘肅人章建國的家里每個月都會收到一份來自我國著名大米產地五常的“鮮米”,這份“鮮米”來自黑龍江省五常市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稻田里豎立著小牌子,寫著訂購者的名字、面積、預計收成和收割日期。河北承德的李志成是種山楂的大戶,自家的300棵山楂樹由于經營好,沒有使用化肥和農藥,盡管山楂樹上的果子色相一般,但是這些果子早就預定一空,而且價格比周邊農戶還要貴一些。

上述情況是個例,但是這是趨勢,我國農產品種銷目前仍處于自產自銷狀態,電商市場處于起步階段,離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美國一農場主家里有三塊電子屏幕,一個是天氣預報,另兩個是國際期貨市場。這位美國農民種的豌豆1/3是提前1年賣掉的,1/3是即將種的時候賣掉的,還有1/3是留著最后通過期貨賣出的。

傳統的農產品種銷環節隨著共享經濟的到來在慢慢發生改變。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需要創新、跨界思維。共享經濟時代,農業不再是單純的農業,其邊界越來越模糊,新一代農人要勇于拆掉傳統思維的束縛,敢于打破思維的界限,利用農業新技術、新思維、新商業模式來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 |